艺研新见|如何让舞蹈更“好看”?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舞台呈现专题研讨会召开
&濒诲辩耻辞;当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远远不够,太多的作品是在练功厅里产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阅历不足则难以支撑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谈现实题材就显得单薄而空洞。无论是哪个舞种,都需要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都需要有坚实的内核去支撑。现实题材也许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故事,或是一位英雄人物、一句口号。我们要进入生活,要提倡一个新的、深入的采风,打开选材和立意的视角。&谤诲辩耻辞;7月24日,在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主办,北京舞蹈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濒诲辩耻辞;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舞台呈现&谤诲辩耻辞;专题研讨会上,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这样说。
北京舞蹈大赛是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创办于1983年的舞蹈艺术类品牌活动,聚焦&濒诲辩耻辞;出作品、出人才&谤诲辩耻辞;,为首都舞蹈艺术工作者和舞蹈爱好者提供展示学习平台。第十九届北京舞蹈大赛共收到报名参赛舞蹈作品817件,最终110件作品入围决赛。此次研讨会是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 之一,也是北京舞蹈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大赛评委,舞蹈领域学者、创作者,以及影视、文学、戏剧领域专家对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多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生活与艺术,不要夹生,要美感、要共情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
胡淮北提出,现实的写实与艺术的写意间存在一定冲突,部分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存在过度戏剧化处理、形式大于内容、技术堆砌、情感空洞等问题。现实题材创作不可直白地反映现实,抛弃舞蹈语言系统,将观众引往哑剧和舞蹈的夹生体,而是要将现实事件转化为舞蹈,从舞蹈本体审美样式出发,进行舞蹈语言创新性转化,让观众在观看时能立刻联想到现实生活,感受到生动的审美体验,让舞蹈艺术无缝介入现实社会,转化为公众审美认知。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崔月梅
崔月梅从民族舞蹈教学与创作出发,指出传统文化符号已不再被视为静态标本,而是赋予其流动、可变性与再生性,使其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张力。舞蹈创作要&濒诲辩耻辞;破自己&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打破传统模式和观念,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也可融入文化符号,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借助现代人的审美理解进一步诠释和构建舞蹈语言,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舞蹈表达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胡伟
胡伟认为,可用&濒诲辩耻辞;雅俗共赏&谤诲辩耻辞;概括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濒诲辩耻辞;雅&谤诲辩耻辞;在将生活提炼加工、抽象呈现在舞台上实现艺术化,&濒诲辩耻辞;俗&谤诲辩耻辞;在舞蹈内容要具有普世性,叙事逻辑要按照常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注重题材的可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创作应遵循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将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本源;遵循真实性原则,对真实生活加以筛选和改造,创作出反映生活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舞蹈形象;遵循综合性原则,不以风格和种类来进行限定,坚持表现形式的综合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主任张荪
张荪表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应重视观众视角,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深刻思考作品为观众传达出何种温度与初衷。比如本届大赛作品《希望的田野》讲述土地与劳动的共生逻辑,本真的艺术表达传递强大的精神内核,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创作没有固定法则可循,需要不断探索真实性和艺术性之 之间的平衡,多方交流研讨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
舞蹈作品《希望的田野》
叙事不是生硬符号,而是&濒诲辩耻辞;技、艺、道&谤诲辩耻辞;的完美融合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
戴清表示,当代舞蹈已成为肢体技巧、剧目编排、音乐舞美、舞台造型等共同托举的综合性艺术,比如本届大赛作品《妈妈的小房子》通过创意编排歌咏母爱、《佛窟掠影》利用灯光造型提升舞蹈张力。好的作品是雅俗共赏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需在&濒诲辩耻辞;技、艺、道&谤诲辩耻辞;贯通升华中发掘写意空间,凸显肢体语言魅力,提炼东方美学内涵,向观众传达意象之 之美、意境之 之美。
舞蹈作品《妈妈的小房子》
舞蹈作品《佛窟掠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张之
之薇
张之 之薇认为,当下舞蹈创作者能够和普通观众共情,以开放的创作观念、普世的情感主题,打通专业与大众、传统与现代的隔阂,用技巧传达情绪、用肢体表达思想,去形取神直抵精神世界,呈现出生命的神态。比如本届大赛作品《任我行》以芭蕾为基底,挣脱了程式化编舞套路,融合多个舞种,不羁的少年心气喷薄而出,给观众陌生化的心灵冲击,展现出舞蹈创作超越舞种边界与题材、建构当代审美的可能性。
舞蹈作品《任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
刘大先表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应注重舞台呈现效果与观众感受,避免主题表达的生硬与符号化,在呈现性之 之外注重叙事性,通过创意和情感共鸣吸引观众。比如本届大赛双人舞作品《不是小马》通过互动展现幽默感,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当下,舞蹈创作需考量艺术表达的创造性探索和舞台呈现的叙事性效果,创作出既有形式上的创新又能被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舞蹈作品《不是小马》
舞蹈不能复制现实,而是情感的抒发、精神的传达
中央民族歌舞团编导沙呷俊楠
沙呷俊楠表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绝非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编导的主体性和时代精神共振的产物,其核心不仅是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以身体语言构建时代镜像,应超越题材本身的现实性,深入挖掘其直击心灵的力量,实现从现实描摹到精神写实的升华。创作者需将心真正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机与表达方式,而非仅停留于表面的动作和语汇。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青年教师柏桦
柏桦认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具有当下性,需走进现实生活,而非想象中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审视理解自我。创作的核心在于表达,表达的风格与创作者的个性、气质、认知密切相关,决定了题材选择、创作手法与形象塑造。舞蹈创作面临形式规范与思想界限的困境,标准化可能导致风格与思想的同质化,多元的表达风格才能生发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讲师刘美池
刘美池表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核心是&濒诲辩耻辞;人&谤诲辩耻辞;,用身体作为工具讲故事,表达人的状态、心境、遭遇与命运。比如本届大赛作品《站着死去的马》,以马喻人,讲述个体乃至民族国家的精神气节。舞蹈的优势在于身体本身所蕴含的叙事性与集体记忆,应发挥身体艺术的独特魅力,用舞蹈擅长的方式去挑拨观众那根最敏感的神经,通过肢体动作营造开放的解读空间,让观众结合自身经历获得独一无二的艺术感受。
舞蹈作品《站着死去的马》
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
许锐指出,从全国舞蹈比赛到北京舞蹈大赛,多年来,舞蹈界持续关注现实题材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需要用新的形态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创造现代的文化生命体。舞蹈作为超越文字的身体语言体系,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写意的表达方式使其能够超越时空限制,直观呈现生命的境界。舞蹈语言体系的文化审美和写意特征导致难以明确界定现实题材的标准,仍需在创作实践中秉持突破性思维,开阔选题立意视角,拓展当代编创视野,打破传统语言限制,深入现实生活,在火热的实践中孕育出当代现实题材作品。
北京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袁悦介绍本届舞蹈大赛相关情况。研讨会由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柴莹主持。
(舞蹈摄影:翟红屹/会议摄影:姜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