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写作是我生活的乐趣和调剂&苍产蝉辫;
“下一步,我没有太明确的写作计划。写作对我来说,以前是职业,现在是生活的调剂与乐趣。”近日,京味文学作家叶广芩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谈到对写作的看法。同时,她否认了“叶广芩为当代京味文学旗手”的说法:“我只能算其中一 员”。
今年5月,叶广芩推出了最新作品《去年天气旧亭台》,依旧是读者熟悉的&濒诲辩耻辞;京味&谤诲辩耻辞;题材。她说,出版了《状元媒》、《采桑子》、《旧亭台》这叁部曲,是其京味小说的一个完美句号。
初到陕西曾不知贾平凹
叶广芩是北京人,满族,她先后出版了《采桑子》、《状元媒》等长篇小说以及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曾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奖项。叶广芩将自己在写作上的成就归功于陕西那块厚土对她的滋养,以及&濒诲辩耻辞;娘家&谤诲辩耻辞;北京对她的关注和提携。
1968年,时年20岁的叶广芩来到陕西工作。当时她在文坛上还只是&濒诲辩耻辞;无名小卒&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我都不知道陕西有贾平凹、路遥。后来,我开始慢慢对文学有所感悟。当年,我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作品,老作家杜鹏程给我打来电话,还逐字逐句给我改文章&谤诲辩耻辞;。
这让叶广芩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不过,她说那时自己的作品还没有脱离业余写作的水平,还在追求一些优美的词句、噱头,很肤浅,&濒诲辩耻辞;后来我才知道,优秀的文学就是&濒蝉辩耻辞;文化的极致在于平淡&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直到后来我写起了&濒蝉辩耻辞;家族小说&谤蝉辩耻辞;以及&濒蝉辩耻辞;亭台楼阁系列&谤蝉辩耻辞;,才到了那种知道提笔该掌握何种分寸的程度,作品才不至于流于轻浮、流于表面。&谤诲辩耻辞;这让叶广芩对写作有了更深的感悟,&濒诲辩耻辞;一个文学家应该是深沉的、沉静的&谤诲辩耻辞;。
高楼大厦带来的隔离感
在《去年天气旧亭台》中,叶广芩记录了《太阳宫》、《后罩楼》等九处旧日北京城建筑。
&濒诲辩耻辞;书里写的,也就是我的儿时记忆。&谤诲辩耻辞;这次回北京,叶广芩特意跑到东四吃小吃,却发现那里的店拆了,最终饿着肚子离开。叶广芩说这种感觉很不好,&濒诲辩耻辞;现在看到的北京,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谤诲辩耻辞;。
面对着到处的高楼大厦、建筑工地,叶广芩没由来的会生出一种隔离感。她小时候常见的北京那种青砖灰瓦四合院,都已经消失很多,&濒诲辩耻辞;我外甥女还说,小时候住四合院,看见树影摇摇、听见敲钟的声音,那种感觉太好了&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可现在人们都是住在单元房,每个人行色匆匆。当然,我现在退休了。可以让自己慢下来、心也慢下来。&谤诲辩耻辞;叶广芩说,反映到自己的写作上,无论写人写景都会更加细腻,&濒诲辩耻辞;我后来的作品也就更吸引人一些&谤诲辩耻辞;。
写作是生活的调剂
正如叶广芩所说,经过时间的锤炼,自己笔下的文章变得更加细致。在文字方面,叶广芩比较推崇纪昀所着《阅微草堂笔记》&谤诲辩耻辞;,这部笔记体小说文字漂亮,用词讲究,是我的&濒蝉辩耻辞;枕边书&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我喜欢乡土文学,爱看农村题材小说。没事就会研究刘庆邦等作家短篇小说的结构。&谤诲辩耻辞;叶广芩回忆,在写《青木川》的时候,她曾把《檀香刑》像&濒诲辩耻辞;解剖&谤诲辩耻辞;一样的研究文章结构,&濒诲辩耻辞;我的长篇作品结构不过关,我是想看看怎么打开我的思路&谤诲辩耻辞;。
退休之 之后,写作对于叶广芩来说,更像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的调剂,她说就好像打麻将,&濒诲辩耻辞;我不是老写作,而是把很多时间用来旅行、尝美食,来了兴致就写上两行。还是那句话:不能把写作当成生活中的第一。没有了健康,就会落空&谤诲辩耻辞;。
闲暇时光,叶广芩也会关注网络文学,关注网络用语,对于&濒诲辩耻辞;蛋白质&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肾上腺素爆表&谤诲辩耻辞;等词语都有所了解。不过,她说,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文学那种有点强制性的每天必须更新的连载方式并不太好,&濒诲辩耻辞;那样有点&濒蝉辩耻辞;赶&谤蝉辩耻辞;,很难写出好文章&谤诲辩耻辞;。
否认是京味文学&濒诲辩耻辞;旗手”
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写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亭台楼阁均各有妙处。着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觉得,叶广芩创作的那些以家族故事为基础的京味小说,在当下显得稀缺与不可复制。还有人给了叶广芩一个相当高的评价:当代京味文学的旗手。
对个头衔,叶广芩忙不迭地否认,&濒诲辩耻辞;我可算不上什么&濒蝉辩耻辞;旗手&谤蝉辩耻辞;,就是京味文学作家中的一员。我也没有刻意将作品风格往&濒蝉辩耻辞;京味儿&谤蝉辩耻辞;靠拢,都是自然流露,怎么舒服就怎么表达&谤诲辩耻辞;。
“京味文学并不只是写北京民俗,其中一样有高雅的‘阳春白雪’,比如写老时候北京的宫廷,只是相对少一些。”叶广芩说,二者实际上是内 涵与外延的关系,“写旧日老北京风貌的京味文学已经有不少人手。相对而言,今天的京味文学有人在写,但力度不够,还要有一个积蓄的阶段:有更多地人来写, 才能成气候”。
虽则如此,叶广芩仍然看好京味文学的发展。在她看来,喜欢这个题材的读者仍然很多,年轻作家也有不少。但她自己却没什么明确的写作计划了,&濒诲辩耻辞;接下来,有可能会写一些小短文吧&谤诲辩耻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