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交流

饶翔:知人论世与自我抒情&苍产蝉辫;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14

完全脱离社会的极端个人化的创作倾向或许应该被批判,但文学艺术终究是一个个性化的领地,无论它最终能达至何等的时代高度,创作者的&濒诲辩耻辞;自我&谤诲辩耻辞;都是一个无法忽略的起点与前提。对于批评家来说亦是如此,自我的开掘的深度,批评主体的&濒诲辩耻辞;诚与真&谤诲辩耻辞;都是展开批评的关键。

&濒诲辩耻辞;自我&谤诲辩耻辞;是连接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枢纽,故而,文学批评在我看来就是要兼顾&濒诲辩耻辞;知人论世&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自我抒情&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谤诲辩耻辞;孟子的&濒诲辩耻辞;知人论世&谤诲辩耻辞;说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脉优良传统。然而,知人何其难也,所谓&濒诲辩耻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谤诲辩耻辞;,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人的个性一样,很多时候很难在&濒诲辩耻辞;好&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坏&谤诲辩耻辞;的层面去简单评判,而是需要尽力把握并理解其丰富性。所以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丰富的而非简单粗暴的;它应该是针对每个具体文本的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评判。攀登文艺高峰的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作家也许只有在诸多批评家所形成的整体评判和批评氛围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未来的方向感。批评家不应理直气壮地宣布&濒诲辩耻辞;六经皆我注脚&谤诲辩耻辞;,他必须克制批评权力的滥用,他应有走进并了解一个陌生人心灵世界的细心与耐心,面对并尊重文本的真。同时,在这样一个空前复杂的时代,如何认识历史的真、现实的真、人性的真与文学的真,也考验着批评家的能力。在&濒诲辩耻辞;知人&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论世&谤诲辩耻辞;之 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辩证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解作家作品去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或者,通过了解我们的时代状况去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对同时代的批评来说,知人论世尤其不可或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等等都提供了知人论世的绝佳范例。

孟子与&濒诲辩耻辞;知人论世&谤诲辩耻辞;相关的观点是&濒诲辩耻辞;以意逆志&谤诲辩耻辞;。在朱自清看来,&濒诲辩耻辞;以意逆志,是以己之 之意迎受诗人之 之志而加以钩考&谤诲辩耻辞;,所谓&濒诲辩耻辞;诗言志&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是为&濒诲辩耻辞;志向怀抱&谤诲辩耻辞;;周作人则呼应晚明以来的主情论,将&濒诲辩耻辞;志&谤诲辩耻辞;等同于&濒诲辩耻辞;情&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本来诗是言志的东西,虽然也可用以叙事和说理,但其本质以抒情为主。&谤诲辩耻辞;陈世骧进而指出:&濒诲辩耻辞;中国文学的传统一言以蔽之 之,是一个&濒蝉辩耻辞;抒情的传统&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以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文学批评,自然也在这样一个&濒诲辩耻辞;抒情传统&谤诲辩耻辞;里面。最极端的例子,或可举出李贽、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濒诲辩耻辞;夺他人之 之酒杯,浇自己之 之垒块&谤诲辩耻辞;。当我使用&濒诲辩耻辞;自我抒情&谤诲辩耻辞;描述文学批评的时候,我所看重的是作为写作的批评所凸显的批评家的自我,他或者表达志向,或者抒发情感。正如李健吾所言,文学批评是心性的交流与灵魂的冒险,是两个&濒诲辩耻辞;自我&谤诲辩耻辞;的遭遇。批评家从作家的个性世界中所获多少,取决于他的灵魂深度,他的个性完善与丰富程度,并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批评文体上。

艾青的名言&濒诲辩耻辞;抒情是一种饱含水分的植物&谤诲辩耻辞;,尤其触动我这样的植物爱好者。

沉从文说:&濒诲辩耻辞;事功可以为学,有情则难知。&谤诲辩耻辞;在他看来,成熟的书写&濒诲辩耻辞;不仅仅是积学而来&谤诲辩耻辞;,而&濒诲辩耻辞;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别的东西&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即必须由痛苦方能成熟积聚的情&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这个情即深入体会,深挚的爱,以及透过事功以上的理解与认识&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它的成长大多就是和寂寞分不开&谤诲辩耻辞;。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批评家也都是这样的&濒诲辩耻辞;自我抒情者&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他们的写作冲动常常不只是来自对作家作品本身的兴趣,而更源发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体验&谤诲辩耻辞;(王晓明语)。回顾近现代以来,从王国维、鲁迅、李健吾、沉从文等人的文学批评,到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濒诲辩耻辞;黄金时代&谤诲辩耻辞;,无不兼顾&濒诲辩耻辞;知人论世&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自我抒情&谤诲辩耻辞;。在伊格尔顿所谓&濒诲辩耻辞;理论之 之后&谤诲辩耻辞;的年代,当我们&濒诲辩耻辞;绝望地&谤诲辩耻辞;回到文学自身,又抑或&濒诲辩耻辞;不忘初心&谤诲辩耻辞;捡拾传统的时候,从中或亦有所得。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