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语
本期讨论疾病与文学的关系问题。虽然疾病之 之于文学,不论是作为表现对象还是内在驱力都已被学界反复言说过,但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而且诱发作家灵感的方式也各自不同,因此就很难用一种整体性的视角去探询其内在规律。科学如弗洛伊德主义者,也大抵是在作家的创作心理层面有所突破。至于作为方法的疾病,则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作为一位小说家,曹军庆对疾病的理解至为深刻。这么说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讨论了失明症的方法论价值,而且还提出了疾病书写的另一种方向:与意在疗救病苦的作品相比,作家也可以&濒诲辩耻辞;像一个真正的病人那样如实&濒蝉辩耻辞;陈述&谤蝉辩耻辞;自己或世界的病情与病因,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作家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他人或自我暗疾的释放和治愈。其实,后一种选择同样也具有深刻的写作&濒蝉辩耻辞;良知&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这当然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方法论,在叙事手段之 之外,疾病让作家独处一隅,不做史铁生所说的&濒诲辩耻辞;天命教导员&谤诲辩耻辞;,而只是以病患的身份,体察这个世界的病象与病因。推己及人处,自会升华文学的价值功能。
蔚蓝的文章,深入概括了疾病的内驱力问题。虽然疾病激发作家的灵感已成常识,但这种激发的后续效应,包括读者接受和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却仍然值得追问。在她看来,&濒诲辩耻辞;疾病会让人情愿或不情愿地沉淀下来&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在灵魂深处产生哲思之 之光,在苦心孤诣中抵近文学的至高境界。&谤诲辩耻辞;疾病当然令人痛苦,不过对作家而言,它却是一剂苦口的良药。
林翠云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那就是作为哮喘病患者的普鲁斯特,如何&濒诲辩耻辞;从一个受疾病影响的气味&濒蝉辩耻辞;过敏者&谤蝉辩耻辞;走向了一个气味舞台上的真正掌控者&谤诲辩耻辞;。在这个过程里,疾病完成了一次从对象到方法的转换。哮喘病让普鲁斯特不去书写那种&濒诲辩耻辞;平庸、懒惰、沾沾自喜的生活&谤诲辩耻辞;,而是以此为方法,&濒诲辩耻辞;嗅到&谤诲辩耻辞;了这个世界复杂又不失隐秘的种种&濒诲辩耻辞;气味&谤诲辩耻辞;,对普鲁斯特来说,气味就是表象世界下幽暗领地里所发出的召唤&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哮喘病也因此成为了一种馈赠。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叶立文
疾病跟死亡和爱情一样,是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同时疾病也是文学方法,是习见的与常用的文学方法,作家从自身的疾病或者以疾病的想象与书写来完成抵达。因此疾病在很多时候都是文学与现实之 之间的可靠媒介,是传递信息并且重建另外的场景与图像的某种介质,是文学抵达现实的既偏僻又冷门的捷径。作家通过疾病或者书写疾病&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借以撕开正常的面纱,从而在非正常的孔洞里得以窥见世界的真相。文学的主体性从来都与疾病保持着某种不证自明的秘密关系。太多的疾病书写&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在此意义上&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确认了疾病作为文学方法论的意义。荷马是个盲诗人,这位什么也看不见的诗人用声音传唱《荷马史诗》。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有精神分裂症状,他对人性拷问的深度和残忍,无人能够企及。《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都在热病中煎熬,带给读者酣畅淋漓的阅读痛苦和无处不在的阅读窒息&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无疑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精神投影。美国诗人西尔维娅&尘颈诲诲辞迟;普拉斯有精神疾病,性情疯狂、迷幻,总在幽闭自己。她在《钟形罩》这部自传体小说中迷恋歌咏自杀,并于31岁那年完成了自杀,离开人世。中国作家史铁生因为瘫痪和尿毒症,他的肉身行动不便,被囚禁于轮椅之 之上,但是他的思想和灵魂走得更远。他耽于冥想,思考空无。身体虽被限制,思想却更为自由。无法行走的史铁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最接近神性的作家。以上提到的作家几乎都是自身患有疾病或隐疾。作为常人,他们似乎有所欠缺,但是作为作家,他们显然又多出了什么东西。疾病不是他们写作的短板,相反却成为他们敏感地感触世界另外多出的&濒诲辩耻辞;突出物&谤诲辩耻辞;,另外的&濒诲辩耻辞;通道&谤诲辩耻辞;,成为他们探查世界异于他人的另外的&濒诲辩耻辞;探针&谤诲辩耻辞;。拥有&濒诲辩耻辞;异秉&谤诲辩耻辞;的作家并非多数,更多作家仍然需要借助疾病想象,借助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残缺、失忆、疯癫等等症状来构建文学的隐喻体系。疾病书写可以细分出很多种类。比较常见的大约有疯癫书写、失忆书写和失明书写。一些作家有意识地写到精神病人,写到疯子,疯子眼中的世界或许才是更真实的世界。倒立的世界与错位的镜像。还有作家写到失忆者,人物丧失记忆对作家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记忆的密码被改写,有太多的拼图被改装重组。&濒诲辩耻辞;追述&谤诲辩耻辞;历史与现实成为妙趣横生的漫长的精神冒险。当然还有肢体残缺类疾病,还有各种&濒诲辩耻辞;无能&谤诲辩耻辞;类疾病。这类书写通常会更触目惊心地洞穿事物表层的&濒诲辩耻辞;铠甲&谤诲辩耻辞;,进入更为残酷的&濒诲辩耻辞;本真&谤诲辩耻辞;。
心灵疾病和身体疾病,凡此种种,这里想重点说说失明书写。如果回溯历史,我们将会发现,失明是在文学源头上发生的事情。荷马不用说了,他无疑是&濒诲辩耻辞;源头&谤诲辩耻辞;上的人物,而他恰恰是位盲诗人。无独有偶,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也讲述了&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俄狄浦斯用他母亲同时也是他妻子的胸针刺瞎自己双眼的故事。俄狄浦斯的命运被诅咒过,最终仍然犯下了杀父娶母的重罪。得知真相,母后悬梁自尽。他取下母后佩戴的胸针刺向自己的双眼。他说,&濒诲辩耻辞;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你们看够了你们不应当看的人:你们从此黑暗无光。&谤诲辩耻辞;哈罗德&尘颈诲诲辞迟;布鲁姆说他的这一举动是对眼睛所见做出的审判,对视觉和光线做出的审判,进而也是对阿波罗的审判。弗洛依德则将此举视为&濒诲辩耻辞;自我阉割&谤诲辩耻辞;。事实上我认为俄狄浦斯一直在逃避命运。从他被生父弃之 之荒野到他主动离开养父母都是在努力逃避,但是他非但没有逃掉命运,最终还是被命运追上了。那么刺瞎双眼即是终极逃避,他不用再看到他的罪恶和悲惨的一生。俄狄浦斯是文学源头上继荷马之 之后的又一个盲者,他是个&濒诲辩耻辞;线团&谤诲辩耻辞;,后世文学将从他那里牵扯出无数根&濒诲辩耻辞;线条&谤诲辩耻辞;。比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比如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强烈的戏剧冲突;比如忏悔意识与原罪。所有这些俄狄浦斯都是&濒诲辩耻辞;发源地&谤诲辩耻辞;。它因此是元戏剧,元故事,元文学。后世的很多文学元素都可以从他那里&濒诲辩耻辞;认领&谤诲辩耻辞;到各自的源头。而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眼睛的这个&濒诲辩耻辞;动作&谤诲辩耻辞;也就此成为失明书写的&濒诲辩耻辞;发端&谤诲辩耻辞;,它如此直观又如此意味深长,直接孕育并流淌出了一条浩荡的失明文学的河流。在后世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字和不同语境中,许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失明。失明后来被反复书写。而盲者从来都被视为智者的象征,他们谛听世界的安详神态&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令人无法知晓&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他们到底洞悉多少这个世界的&濒诲辩耻辞;秘密&谤诲辩耻辞;。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春琴抄》中写到,春琴被毁容之 之后,佐助不愿见到她被毁坏的脸,也刺瞎了自己的眼睛。他既能保留住春琴从前的样子,也能不看到她现在的样子,还可以和她共处同一个世界,即盲人的世界。佐助说,&濒诲辩耻辞;现在我终于能进入老师的世界里了&谤诲辩耻辞;,唯美、颓废、残忍。传说博尔赫斯晚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书馆因过度阅读和经年劳累写作而失明。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里也写到了伊斯坦布尔的那些饱学之 之士,他们将失明视作勤奋博学与操守的职业荣耀。只有那些天长日久安于阅读、检索、注释并且还能够长寿的学者才有可能让过度操劳的眼睛失去光明。但是失明后的学者可以随手从典籍中翻出任意一条经文的出处。眼睛于他们是多余的,他们早就把所有典籍装进脑子里了。有些还没瞎掉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瞎掉的学者为了能在有生之 之年进入到德高望重的荣耀者行列,也会抽出在袖口里藏着的长针悄悄刺瞎自己的眼睛。做这些事情他们还要尽力不让人发现,一次又一次,缓慢将长针刺入。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则让我联想到刘恒的《伏羲伏羲》。书中主人公欧比纳斯失明后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能够清晰听到情人玛戈与雷克斯调情发出的笑声,雷克斯甚至还在失明了的欧比纳斯面前裸露自己的身体。它让我想到《伏羲伏羲》里的叔叔与侄子。叔叔虽然眼睛能看到,但身体瘫痪,不能动弹,只能眼睁睁看着小老婆和侄子当着他的面淫乱。欧比纳斯视觉&濒诲辩耻辞;无能&谤诲辩耻辞;,叔叔性&濒诲辩耻辞;无能&谤诲辩耻辞;,他们共同遭受到相同的羞辱和绝望。当然还有愤怒,几乎是疯狂得足以致人死命的愤怒,但是又&濒诲辩耻辞;无关紧要&谤诲辩耻辞;。之 之所以无关紧要,是因为愤怒和绝望都不能化为行动。所有这些细节都与疾病有关,也都与精神隐喻有关。
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中虚构了一场除&濒诲辩耻辞;医生的妻子&谤诲辩耻辞;之 之外所有人未能幸免的失明症,书中称为&濒诲辩耻辞;白色眼疾&谤诲辩耻辞;,席卷全城的大瘟疫。在有关失明的文学作品中,《失明症漫记》算是一本集大成式的&濒诲辩耻辞;失明之 之书&谤诲辩耻辞;。书中没有明确的地点,没有明确的时间,所有人物也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就是一座城,处在有汽车的年代,还有一城人。萨拉马戈无疑是要以他的写作来喻指整个人类。失明之 之书也即人类之 之书。据说作者曾患过不太严重的眼疾,并有在诊所就诊的经历。这也是他写作此书的最初的动机。失明是萨拉马戈的完美虚构。俄狄浦斯为了逃避才刺瞎自己的眼睛,他的&濒诲辩耻辞;不愿看见&谤诲辩耻辞;这一主题在萨拉马戈这里得到了发展。萨拉马戈把失明将导致不能看见并&濒诲辩耻辞;不愿看见&谤诲辩耻辞;的主题发展成&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失明想象恰恰能够&濒诲辩耻辞;放大&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或者能够更好地&濒诲辩耻辞;看见&谤诲辩耻辞;。这一主题上的发展使得萨拉马戈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失明被疯狂传染,所有人陷入白色黑暗。看起来很像是上帝的一个恶作剧,实际上这里面却隐藏着巨大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力量。城还是那座城,人也还是那些人。所不同的是从前全都能看见,现在瘟疫到来,所有人都变成了盲人。能看见是一种看见,不能看见则是另一种看见。萨拉马戈正是以这种&濒诲辩耻辞;不能看见&谤诲辩耻辞;提交了一份对于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濒诲辩耻辞;证言&谤诲辩耻辞;。所有人在短时间内全都失明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所有人在失明之 之后的所作所为却又是可能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它的正面是这个样子,在它的背面也还是这个样子。并且因为失明而带来的结果可能比之 之前更可怕。第一个在汽车里失明的人,借机帮助他并试图偷他汽车的人,接诊的医生和在医生那里候诊的几个病人,他们是最初的失明者。他们被视作&濒诲辩耻辞;危险分子&谤诲辩耻辞;,被关在废弃的精神病院里隔离。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讨论过对精神病人的禁闭与隔离。事实上在现实中、在世界各地对于隔离甚至是大规模的隔离与禁闭并不鲜见。那些被隔离起来的人,那些被看守的人,他们的人数因为传染还在不断增加。在那样封闭的空间,混乱或许是另一种&濒诲辩耻辞;未知&谤诲辩耻辞;的秩序,&濒诲辩耻辞;未解&谤诲辩耻辞;的秩序。人性大爆发。贪婪、掠夺等等邪恶的东西在暗处滋长。权力&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哪怕是在弱者中间,哪怕是在被剥夺者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中间,也同样会培植出新的另外的掌权者。以暴力以恐惧来控制和压榨他人。少数权力者&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他们是事实上的暴徒&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将每个人的数量极少的配给食品集中起来,再高价卖给他们。搜刮他们的财物,并要求他们提供&濒诲辩耻辞;性奴&谤诲辩耻辞;服务。短缺。物质匮乏。防范。交通等公共设施瘫痪。失明所导致的排泄问题。肮脏。卑贱。人间终于变成地狱,或许比地狱更像是地狱。但是所谓隔离与禁闭并没有实际效果。担负看守的人也会被传染,没有被隔离和发布指令的人也会被传染。在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面前,没人躲得过去。隔离被&濒诲辩耻辞;冲破&谤诲辩耻辞;,所有人都是一个共同体。破败的城市里游荡着叁五成群饥饿的盲人,游荡着鬼魂和饿狗。随处可见垃圾、排泄物和残缺不全的尸体。书中说,&濒诲辩耻辞;盲人们处在战争之 之中,过去和现在一直处在战争之 之中&谤诲辩耻辞;。那么盲人和正常人的区别又在哪里?萨拉马戈以失明想象讲述了一则对于眼睛的寓言,却又不限于眼睛。有意思的是在《失明症漫记》中,医生的妻子是唯一没有失明的人。这也是作家出于叙事需要所作的技术上的安排,而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濒诲辩耻辞;上帝之 之眼&谤诲辩耻辞;。只有她亲眼看到了发生的一切。医生的妻子和作家萨拉马戈是同一的,他们&濒诲辩耻辞;共有&谤诲辩耻辞;同一双眼睛。前者是见证者,后者是讲述者。但是医生的妻子在书中多次表明她也想失明。她说,&濒诲辩耻辞;既然他们不能看我,我也没有权利看他们。&谤诲辩耻辞;她好几次都流露出这种愿望,表明她对所谓&濒诲辩耻辞;看见&谤诲辩耻辞;有多么绝望。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中所讲述的看不见的盲人的故事,因为看不见,因为&濒诲辩耻辞;讲述&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事实上让我们&濒诲辩耻辞;看到&谤诲辩耻辞;了更多。这种看到是被&濒诲辩耻辞;医生的妻子&谤诲辩耻辞;眼睛&濒诲辩耻辞;过滤&谤诲辩耻辞;之 之后的&濒诲辩耻辞;看到&谤诲辩耻辞;,也是被萨拉马戈的讲述&濒诲辩耻辞;过滤&谤诲辩耻辞;之 之后的&濒诲辩耻辞;看到&谤诲辩耻辞;。
所谓&濒诲辩耻辞;过滤&谤诲辩耻辞;,才是作家的工作。疾病与疾病书写,作家应该也有&濒诲辩耻辞;视角&谤诲辩耻辞;上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就有&濒诲辩耻辞;文以载道&谤诲辩耻辞;理念,作家可以把自己摆在&濒诲辩耻辞;医生&谤诲辩耻辞;的位置上,探查社会病灶,提出改良意见,即所谓开出&濒诲辩耻辞;药方&谤诲辩耻辞;,或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濒诲辩耻辞;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谤诲辩耻辞;;但是作家也可以把自己放在&濒诲辩耻辞;病人&谤诲辩耻辞;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不是探查也不是提问,而是像一个真正的病人那样如实&濒诲辩耻辞;陈述&谤诲辩耻辞;自己或世界的病情与病因,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作家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他人或自我暗疾的释放和治愈。其实,后一种选择同样也具有深刻的写作&濒诲辩耻辞;良知&谤诲辩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