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李壮:呼唤常识中的犄角:青年写作关键词--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发布时间:2020-05-28

一、身份

在今天的文学语境中,&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无疑是一顶冠冕。问题在于,既是冠冕,便注定要戴在不同的头颅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濒诲辩耻辞;青年写作&谤诲辩耻辞;话题永恒,与&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头衔相匹配的作家却注定要一茬一茬地更换下去。正如辛波斯卡在《博物馆》一诗中描述过的那样:&濒诲辩耻辞;王冠的寿命比头长/手输给了手套/右脚的鞋打败了右脚。&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这煊赫的资本乃至足够多现实便利的天然入口&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同时也构成了潜在的焦虑。

因此,我们不得不首先对&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这一身份展开重新的思考:我们如何去界定和理解它,应当从怎样的角度去阐释它内含的意义、并种下相对应的期待?在我看来,对&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身份(以及与之 之相关的&濒诲辩耻辞;青年作家&谤诲辩耻辞;或&濒诲辩耻辞;青年写作&谤诲辩耻辞;等)的理解,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维度:动态时间的维度,以及静态时间的维度。

就拿90后作家来举例吧!这个已然高度活跃、但距离真正的经典化显然还存在距离的群体,无疑是与当下文学语境里&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身份最贴合的样本。什么叫以动态时间维度来看90后作家?就是在持续运行的时间意义上理解90后&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它指向随时变动的年龄,当我们在2020年谈论90后作家,就意味着我们在谈论的是一批年龄不超过叁十岁的写作者。换言之 之,我们在谈论的是&濒诲辩耻辞;年轻&谤诲辩耻辞;。年轻当然很好,但这种&濒诲辩耻辞;好&谤诲辩耻辞;是不牢靠的,它是一种耗材,并且很容易被外力征用。让我们想想90后的前辈们吧!1998年《作家》杂志推出的70后被冠以&濒诲辩耻辞;美女作家&谤诲辩耻辞;之 之名,借助&濒诲辩耻辞;新概念作文大赛&谤诲辩耻辞;闪亮登场的80后作家则在出道时带上了&濒诲辩耻辞;青春文学&谤诲辩耻辞;的帽子。二者在当年的语境中都在宣传营销层面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但如今看来,这种成功更多与&濒诲辩耻辞;年轻&谤诲辩耻辞;挂钩,当时过境迁,70后的&濒诲辩耻辞;美女&谤诲辩耻辞;变成了&濒诲辩耻辞;熟女&谤诲辩耻辞;(当然,或许依旧很美,但与当时的&濒诲辩耻辞;美&谤诲辩耻辞;内涵早已不同),80后的&濒诲辩耻辞;青春&谤诲辩耻辞;迫近了中年危机,我们对这两批作家的想象,早已不能延续当初的模式。相应地,70后或80后的身份,也已经&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或者说很快就会&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不再是创作者的护身符。&濒诲辩耻辞;年轻&谤诲辩耻辞;是一种快消品,与之 之相关的一切荣耀都有保质期,这不只是文学行业的特色,而是根源于最基本的自然法则。

70后年轻过、80后年轻过,如今到点上场,享用&濒诲辩耻辞;年轻&谤诲辩耻辞;红利的换成了90后。这一切看上去顺理成章,谈起来理所当然,然而如果仅仅以此种方式去理解&濒诲辩耻辞;青年作家&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青年写作&谤诲辩耻辞;,我们对&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的理解和期许会显得非常狭隘乃至虚妄&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并且它会很容易地被消费逻辑和政绩思维捕获,前段时间已有评论家在反思当下文学界的&濒诲辩耻辞;青年崇拜&谤诲辩耻辞;乃至&濒诲辩耻辞;媚少&谤诲辩耻辞;现象,这类现象出现的根源,我觉得便同&濒诲辩耻辞;消费逻辑&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政绩思维&谤诲辩耻辞;不无关系。

因此,在我看来,&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身份更大的合法性,来自静态时间的维度。它意味着与特定年代的紧密绑定&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而这一年代在当下语境中无疑是新近的、因而是&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的。是的,动态时间游走于&濒诲辩耻辞;年龄&谤诲辩耻辞;,静态时间则凝视于&濒诲辩耻辞;年代&谤诲辩耻辞;。以动态观之 之,此刻我叁十岁,十年之 之后,将会有另一批叁十岁的人站在我此刻所在的地方,&濒诲辩耻辞;我&谤诲辩耻辞;本无足轻重。而以静态观之 之,一个人出生于1990年代,这是任何人、任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和取代的。他永远是1990年代生人,时间带来的变化或许仅仅在于,他是携带着&濒诲辩耻辞;1990一代&谤诲辩耻辞;的精神结构行走在2020年还是2030年。在此意义上,他的写作与特定的年龄无关,而只与特定的时代有关:他的身上携带着成长于此年代之 之人所面临的一切快乐悲伤喜悦痛苦,携带着这个年代独有的精神结构、文化背景、历史疑难及其解决之 之道,诠释着这个时代的个体理解世界与生活的特有方式(即便他在作品中具体书写的故事是对于上古或未来)。

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同构性中,写作者从他身处和成长的、至今年轻的时代里,获得随时更新的身份认同。这才是&濒诲辩耻辞;青年&谤诲辩耻辞;在文学中真正不可取消的合法性所在:它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同时代性,既不会过期,也无法被剥夺。

二、基点

按照&濒诲辩耻辞;灵魂发问&谤诲辩耻辞;的惯常逻辑,问完&濒诲辩耻辞;我是谁&谤诲辩耻辞;,下一个问题,就该是&濒诲辩耻辞;我从哪里来&谤诲辩耻辞;。我的这篇文章自然也不必刻意免俗,紧接着身份话题,不妨就谈一谈这代青年写作者的精神基点。

我一直认为,这一代写作者独特而能量巨大的文学可能性,就蛰伏在这&濒诲辩耻辞;基点&谤诲辩耻辞;里面。如果采取当下最普遍的方式,将&濒诲辩耻辞;青年作家&谤诲辩耻辞;的范围大致圈定在1970年之 之后出生的写作者,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是成长于一个相对特殊、某种意义上缺少历史经验参照的全新年代之 之中。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用来形容他们成长的这段时期。例如,我们可以说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濒诲辩耻辞;好好过日子的时代&谤诲辩耻辞;,自他们的青春时代起,大规模战争和全面动荡基本绝迹,历史叙事的总体语境是平稳渐变的;例如,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段罕有的&濒诲辩耻辞;富足&谤诲辩耻辞;日子,饥饿与贫穷不再是主流经验,这代人的精神敏感带从&濒诲辩耻辞;生存&谤诲辩耻辞;变成了&濒诲辩耻辞;生活&谤诲辩耻辞;;再例如,我们可以参照引入社会政治历史的大坐标大名词,&濒诲辩耻辞;改革开放&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经济全球化&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消费社会&谤诲辩耻辞;一类的概念每一项都足以让人大书特书。总而言之 之,这是一个充满了全新特质、呈现出新的稳定形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或者不妨干脆说:我们),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濒诲辩耻辞;作为常识的现代生活&谤诲辩耻辞;里集体成长起来的文学人。

如果我们相信中国新文学的初心之 之一,就是推动从社会文化到个体精神的现代化转型,那么这一代写作者的文学起点,几乎是站在此前百年中国文学的使命终点上;曾经被我们的先辈呼唤、追求、想象和争论过的一切,在我们睁开眼时,便已安静地横陈在我们手边&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仿佛这世界本来便是如此。这是&濒诲辩耻辞;常识&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常态&谤诲辩耻辞;带来的遗憾:它缺少惊奇的味道,很难直接点燃我们的激情,甚至经常令我们陷入习焉不察的麻木平静状态里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文学创生以来的百年历史中,历史矛盾的剧烈运动&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不论是围绕&濒诲辩耻辞;启蒙&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革命&谤诲辩耻辞;还是聚焦社会变革&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曾经作为强劲的动力,长期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逻辑的内部)。但反过来说,&濒诲辩耻辞;常识&谤诲辩耻辞;也为这一代人的写作带来了优势,因为我们终于能够以平视(甚至体谅)的姿态来审视与&濒诲辩耻辞;现代&谤诲辩耻辞;相关的一切:都市、货币、陌生人社会、身心的游荡状态、与丰饶共生的虚无、因多元而起的困惑&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这种骨子里的谙熟,使我们对现代生活的光与影都有更细致的理解体会,而这种体会将终于不再是空洞的想象或人云亦云,相反,将会从最私密、最幽微、最细枝末节之 之处获得它的诠释&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不是从一张图纸或一行口号,而是从一句话、一杯酒、一道背影、一个眼神之 之中,我们将忽然识别出这个时代全部的伤痛与荣光。

这种跟源自常识(甚至无意识)的理解,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精神基点与文学基点,其中暗藏着新题材、新对象,以及人与世界与生活与自我的新关系的书写可能。如果说,对更早先作家而言,缓缓敞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那么对当下的青年作家而言,随这世界一并敞开的还有那些毛细血管般隐秘分岔的小径入口。几年前,张定浩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濒诲辩耻辞;城市小说是那些在一个城市读过小学的人才有可能写好的小说&谤诲辩耻辞;①。看上去似乎有些武断,但我们如果将此理解为一种文学修辞,其道理无疑是对的:他所强调的其实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生命本能般的熟悉,犹如莫言那一代作家熟悉土地一样。这种本能般的熟悉,乃至潜意识中的生命同构性,在今天青年作家中的普及还是局部性的。但在可以想见的将来,其全面普及仅仅是时间问题。

叁、经验

基点意味着前提,但文学不能只有前提。一切前提的实现,都有赖于具体的操作。因而以下这一难题终究是今天的青年写作者急需解决的:如何以更好的文学方式,去为那些似乎已足够谙熟的经验赋形。

在今日的语境中,这种赋形无疑困难。因为对任何经验的赋形(呈现和诠释)都不仅仅关乎经验本身,而是关乎此经验在生活世界总体结构(普遍经验)中的位置,以及与时代总体性的关系。但呈现在我们眼前&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以及心中&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的世界,却往往是凌乱、破碎的。

对现代之 之前的作家们来说,这是很少遇到的问题。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一开篇便指出,&濒诲辩耻辞;对那些极幸福的时代来说,星空就是可走和要走的诸条道路之 之地图,那些道路亦为星光所照亮&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世界广阔无垠,却又像自己的家园一样,因为在心灵里燃烧着的火,像群星一样有同一本性&谤诲辩耻辞;②。而现代性给我们的启示,却是要&濒诲辩耻辞;将社会和社会关系看作处在流动状态中,处在运转中,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谤诲辩耻辞;③。随之 之瓦解的是过往的文学经验和表现方式,&濒诲辩耻辞;(古典的写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识别作为所指目标的一般世界的能力;而社会情况的变化,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并不止一个&谤诲辩耻辞;④。

在这样的语境之 之下,具象经验与抽象心灵间的联结方式也往往是滑动的、存疑的,甚至是随机的、具有迷惑性的。纵然青年写作者在对时代经验的体察、捕捉方面颇具优势,但如何安放这些经验、进而真正表达出这些经验(我指的是,使其真正进入时代的审美意象谱系、并与个体精神生活发生有机关联),依然构成了巨大的难度&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触摸并适应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或许并不太难,真正有难度的是在&濒诲辩耻辞;众声喧哗&谤诲辩耻辞;之 之中实现&濒诲辩耻辞;众神归位&谤诲辩耻辞;。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是在&濒诲辩耻辞;作为常识的现代生活&谤诲辩耻辞;里成长起来的这代青年作家的历史任务。

这样的任务,要求艺术创造者对生活世界有系统的理解与总体的把握。只可惜,要走的路看起来还很长,我们今天的许多青年作家遑论理解把握,恐怕连&濒诲辩耻辞;认知&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看法&谤诲辩耻辞;都是碎片化的。于是,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看到了太多漂浮的、孤立的、原子化的当下经验,在一种既&濒诲辩耻辞;新鲜&谤诲辩耻辞;又&濒诲辩耻辞;脱水&谤诲辩耻辞;的悖论状态里,它们呈现出苍白虚胖的样态,我将此称之 之为&濒诲辩耻辞;虚伪的材料本位主义&谤诲辩耻辞;的产物:&濒诲辩耻辞;海量的&濒蝉辩耻辞;物&谤蝉辩耻辞;以及围绕物展开的动作,织构起特定的生活想象,仿佛人物(及其生活)本身便是这些材料的集合体&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虚胖的材料铺排、千篇一律的意象冲击、对经验表象的廉价物理性提取,这一切正在透支相关经验的美学刺激性及历史刺激性。它会使读者变得麻木,从而也无形中败坏了经验自身的美学效力、扼杀了文学自身的生长空间&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它会使日常经验的大片领域,在诗学意义上变成了过度耕种后的盐碱地。&谤诲辩耻辞;⑤

甚至退一步讲,在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今天,就连青年写作者对&濒诲辩耻辞;经验&谤诲辩耻辞;的接触和占有,其实也面临危机。良好的人文教育背景和文学理论素养,在新一代的青年作家中日渐成为标配,这本身是好事,背后却潜藏着另类的台词:他们多半共享着相似的人生轨迹,读书、进修、在与同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社会的主流或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 之地。这样的人生轨迹按部就班,像乔木一样直挺挺地往上长,既&濒诲辩耻辞;正确&谤诲辩耻辞;又&濒诲辩耻辞;节能&谤诲辩耻辞;。问题在于,文学不是乔木,而是灌木,甚至是藤蔓,它应当生长在大地上、并不断向泥土摊开自己,用无限延展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切面拥抱,进而从每一平方厘米的拥抱中汲取自身的营养。乔木意义上的正确,对于灌木便是问题。这一问题所导致的,便是越来越同质化的经验资源、生活视野、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甚至导致了某些&濒诲辩耻辞;套路化&谤诲辩耻辞;写作的出现。

四、冒犯

相比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曾有的时代,今天的青年写作者,似乎处在一种较为罕见的、与时代现状充分融洽的相处状态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种具有足够规模、引发集体震颤的文学思潮流派&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同样,正因如此,我们此刻才需要选择&濒诲辩耻辞;青年写作&谤诲辩耻辞;这样一个相对笼统宽泛的范畴展开讨论。很多人都渴望在青年写作中看到更鲜明的冒犯精神。在我看来,这种冒犯,当然不是要强行制造文学与生活间的敌意乃至冲突,而是要时刻警醒于对舒适区的耽溺、对自我的重复,避免一个具有充分主体性的创造者,被驯化成生产链条上的麻木一环。

应当看到,这种舒适与麻木的伤害,已经以各形各色的方式在文本中表现了出来,例如,期刊腔调日益泛滥、人物形象及情节模式千人一面、空洞炫技并相互模仿彼此确证等。这也又一次使我想起阿甘本那段似乎已被过于泛滥地引用过的阐述:&濒诲辩耻辞;同时代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附着于时代的那种联系。与时代过分契合的人,在各方面都紧系于时代的人,并非同时代人&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由于与时代的关系过分紧密而)无法看见时代;他们不能把自己的凝视紧紧保持在时代之 之上。&谤诲辩耻辞;⑥

一种脱节、一次撕裂、一场旁逸斜出,不仅仅意味着自我的更新生长,更意味着写作者与世界重新榫合的可能。一切光滑的表面都是难以附着的,今天的青年作家所迫切需要的、能够帮助文学开拓出更宽阔未来可能的,或许正是一副难以安置的尖刺或犄角&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要知道,只有硬而尖锐的器具,才能在墙壁上凿出&濒诲辩耻辞;众神归位&谤诲辩耻辞;所需的神龛。

当然,要寻得这样的犄角,也需要更具活力的整体文学环境:对&濒诲辩耻辞;冒犯&谤诲辩耻辞;精神的包容、对异质文本的兴趣、美学趣味的开放、话语系统的更新、筛选机制的健全。当谈论青年写作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期待的是&濒诲辩耻辞;文学力量的生长&谤诲辩耻辞;,而不仅仅是机械化的&濒诲辩耻辞;作家梯队建设&谤诲辩耻辞;。我愿意看到年轻作家在文本上显得老辣,但绝不愿他们只&濒诲辩耻辞;老&谤诲辩耻辞;不&濒诲辩耻辞;辣&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濒诲辩耻辞;老&谤诲辩耻辞;而不&濒诲辩耻辞;辣&谤诲辩耻辞;只有在炖汤的老柴鸡那里才是优秀品质,而文学毕竟不同于鸡汤。如果有一天,我们只会欣赏、并且不断鼓励青年作家变成那种&濒诲辩耻辞;老柴鸡&谤诲辩耻辞;式的作者,那只能说明,我们时代在精神力的层面已经衰弱成了一个刚刚出院的病人。

(李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注释:

①张定浩:《对于&濒诲辩耻辞;城市小说&谤诲辩耻辞;的札记》,《上海文化》2014年第11期。

②[匈]卢卡奇:《小说理论》,燕宏远、李怀涛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19页。

③[英]戴维&尘颈诲诲辞迟;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商务印书馆,2013,第19页。

④[美]乔纳森&尘颈诲诲辞迟;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第156页。

⑤李壮:《&濒诲辩耻辞;当下性焦虑&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虚伪的材料本位主义&谤诲辩耻辞;:有关青年创作的一种反思》,《上海文学》2019年第9期。

⑥[意]吉奥乔&尘颈诲诲辞迟;阿甘本《何为同时代?》,王立秋译,《上海文化》2010年第7期。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22629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意见建议征集邮箱:bjwlyjjy@bjwl.org.cn&苍产蝉辫;邮编:10003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