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影片与名着改编之 之得失
文/王一川
在今年春节档前夕,一家文艺类报纸邀我参加去年(即2024年度)国产片访谈时,我的心境还有些悲观,就主要谈及大银幕如何突破短视频和网络舆情等重围而重振旗鼓。没想到,接下来的春节档影片成绩令我意外和惊喜:据国家电影局数据,1月28日至2月4日即春节档电影票房高达95.10亿元,观影人次为1.87亿。这不仅创下历年春节档票房新高,更力助其中《哪吒之 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跃升为中国影史票房新冠军并持续攀登至全球影史票房前列。不过,这里不打算去总结和评判这次整个春节档影片,而只想谈其中一个侧面,即中国文学名着的电影改编之 之得与失。本来,文学是语言艺术,有漫长数千年历史,经典林立;而电影是影像艺术,不过百余年历史,其经典屈指可数。这两个不同艺术门类当然可以各行其是和各显其美,但多年的事实、特别是这次春节档现象表明,电影确实时常需要深入文学名着资源库掘宝。
电影《哪吒之
之魔童闹海》海报
文学改编对春节档举足轻重
这次春节档6部影片中有一半都来自中国古今文学名着改编,《哪吒2》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都改编自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射雕英雄传:侠之 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则改编自现当代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这3部改编片的春节档票房之 之和为64.29亿元,在春节档总票房中占比超过叁分之 之二。单从这点看,文学名着已成为春节档影片票房源的重要保障。同2023和2024两年度春节档国产片中改编自文学名着的分别只有6部中的1部(即《流浪地球2》)和8部中的1部(即《八戒之 之天蓬下界》)相比,这次改编片占比急剧攀升,其重要性已经直接关系到春节档成败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结果并不平衡:3部名着改编片中只有《哪吒2》一枝独秀,而另两部则拖了后腿。这个不平衡令人意外,其原因同样令人好奇。在春节档短暂喧闹和惊喜后,静下来回想这次改编之 之得失,想必有利于总结春节档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发展经验,促进其在未来变得更平衡和更好。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
之大者》海报
改编之 之得
这次文学名着的电影改编之 之得中突出的一点在于,在艺术媒介和形象上化虚为实,这就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内心想象物转化为视听影像中的可见物。读者透过语言文字阅读而在头脑里想象的那些不确定形象,一旦转化到电影中,就成为活生生的视听艺术形象。哪吒从小说《封神演义》中不同读者各有所想的心理形象,一变而为《哪吒2》中的众人共睹的动画造型,就获得一种万众归一的公赏点和变成统一情感投射的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编导倾力仰赖全国百余家动画制作公司,潜心数年精心制作和精雕细刻出高标准和高效率的动画特技特效造型体系。化虚为实,在这里没有满足于从语言媒介向视听媒介的一般转变,而是实施了以媒介技术层面为基础的动画形象体系整体及其视听冲击力的全面改造和精妙升级。假如没有这样高端的动画视听造型追求,而是依然躺在当初《哪吒1》的视觉特效功劳簿上睡大觉,相信会像《封神2》一样追悔莫及的。
其次是古今汇通,这就是尽力寻找过去生活与当代生活的共通点和昔人情感与今人情感的共情点。这表现为深挖哪吒形象中蕴藏的人类共同价值的潜能,利用小说原着开掘的想象空间和挥洒余地而在古今融合上重塑其立体而丰满性格:关爱父母,反抗暴政,维护正义,除暴安良,珍视友情等。还继《哪吒1》中的&濒诲辩耻辞;我命由我不由天&谤诲辩耻辞;题旨后,又新创系列金句:&濒诲辩耻辞;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若天理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命运不是判决书,而是全力以赴的背水一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世人的偏见是座大山,但我偏要一脚踢碎它。&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天生妖魔又怎样,是魔是仙以后就得我自己来选。&谤诲辩耻辞;这些新金句令春节&濒诲辩耻辞;合家欢&谤诲辩耻辞;时各年龄段观众都怦然心动,仿佛正中下怀。这种古今融合正是该片票房奇迹的一个关键法宝。
再次有喜悲融正,挖掘过去生活中的喜剧性和悲剧性元素并融合为正剧性,给观众带来轻松和悲情中的庄正感。《哪吒2》中的喜剧性元素十分重要:试想,如果去掉其喜剧性元素而改为自始至终单一的正剧性或悲剧性,显然就会失败。正是喜剧性元素的贯通性和全局性运用及其同悲剧性和正剧性元素的交融,让《哪吒2》得以化正为喜,寓庄于谐,谐中含悲,悲中求正,在喜悲交融中创生出整体上的正剧氛围,如此利于纵情发挥哪吒的不拘一格、不守常规、不畏强权、我行我素的典型性格。不过,这些喜剧性及其同悲剧性的交融归根结底是为正剧性服务的,即凸显哪吒身上的上述立体而多元的积极价值。
最后是强势拉动文旅融合:《哪吒2》引发天津、四川、河南、安徽等地文旅融合热,《封神2》和《射雕》分别促进河南、陕西、湖北和内蒙古等多地旅游热增长。这些都表明,这些改编片在拉动地方旅游、促进文旅融合方面作用相当显着。
改编之 之失
相比于如上改编之 之得的总结和推广,这次改编之 之失的教训更需要归纳和记取。特别是叁分之 之二改编片都遭受挫折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的改编之 之失在于,在化虚为实时忽略影像造型精当,导致观众失望和排斥。《封神2》的特技特效造型水平多停留在《封神1》旧水平上,忽略必要的升级和新创,而其中殷郊法相和表情都无法体现应有的威严感,通天教主在造型上远远低于其在原着中的定位。《射雕》中郭靖不尽符合原着中朴实、憨厚和健壮设定而显得过于文弱,黄蓉更缺乏灵动俏皮劲。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海报
再有就是以今替古,即用今人情感代替昔人情感,让观众感觉情节悖理。《封神2》的欠缺在于自作主张地把周武王姬发的&濒诲辩耻辞;延宕&谤诲辩耻辞;原因改写为他爱恋女将邓禅玉和对闻太师仁慈,而不是原着中出于周人对&濒诲辩耻辞;天命&谤诲辩耻辞;的敬畏。《射雕》则过多叙述黄蓉被掳而弱化郭靖成长历程和家国大义,以副线弱化和带偏主线。
再有就是投档有误。如果《封神2》和《射雕》不放在主要满足过年&濒诲辩耻辞;合家欢&谤诲辩耻辞;需求的春节档,会更合理。
影片外的其他因素,如《射雕》中&濒诲辩耻辞;爱豆&谤诲辩耻辞;演员引发争议、宣发策略不当以及化解舆情危机不力等,也是值得注意的教训。
改编之 之启迪
这次文学名着改编之 之得与失,对今后同类创作有着多方面启迪。首当其冲的是化虚为实后的影像造型,应当顺应而非拂逆观众的视听艺术公赏需要。关键在于不应以今替古而应探寻古今融合点。《封神2》的教训颇为痛切:把姬发的&濒诲辩耻辞;延宕&谤诲辩耻辞;不应解释为面对美女将军的柔情和面对闻太师的仁慈,而应尝试重返商周更替之 之际历史现场而理解其时周人复杂心绪:一面对殷商自诩的&濒诲辩耻辞;天命&谤诲辩耻辞;极度敬畏,一面又在其暴虐无道逼迫下奋起反抗,从而在极度矛盾中逐步产生朦胧而新颖的&濒诲辩耻辞;天命靡常&谤诲辩耻辞;理念以及相应的改朝换代的革命激情。还需关注对当今世界各国大片有着充分鉴赏经验的当代观众,对文学名着改编影片抱有特殊而又苛刻的接受心态。再有就是应综合协调处理影片外的档期计划、网络舆情应对和宣发合理等多方面关系。
这次春节档改编影片之 之得失表明,中国电影已经拥有并显示了把文学名着中的心理想象物转化为既乐见又动听的影像好故事的跨媒介和跨门类改编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濒诲辩耻辞;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谤诲辩耻辞;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库、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馆、以及当今如日中天的网络文学数字典藏库,有着丰沛而生动的故事资源,期待电影家遵循合理的影像改编策略,把它们从读者的内心想象物切实转化为观众眼中生动可感的电影影像故事。而反过来看,电影的成功改编也会有效助推文学名着赢得公众的更大关注和认同。在这方面,有理由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携手共创新未来,抱以更高的期待。
王一川
王一川,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入选&濒诲辩耻辞;万人计划&谤诲辩耻辞;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着有《修辞论美学》《艺术公赏力》《艺术学理论要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