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艺术工坊|于洋:油画《遵义会议》——视觉艺术中的革命意象

摆关闭本页闭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7-17

 

油画《遵义会议》:视觉艺术中的革命意象

文/于洋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以&濒诲辩耻辞;长征&谤诲辩耻辞;为主题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一直显现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也成为诸多画家热衷于表现的母题之 之一。其中遵义会议作为&濒诲辩耻辞;长征&谤诲辩耻辞;过程中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特殊地位。面对接近空白的历史图像资料,如何艺术地再现遵义会议这一历史场景?如何通过艺术表现语言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1994年,画家沉尧伊应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之 之邀,开始创作油画作品《遵义会议》,他首先面临着如何在创作中通过平面化的图像表达深刻革命意象的难题,这就驱使画家必须通过实地考察探访和图文资料研究,近距离走近并触摸真实的历史。

 

重返历史转折现场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红军在第五次反&濒诲辩耻辞;围剿&谤诲辩耻辞;失败与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濒诲辩耻辞;左&谤诲辩耻辞;倾领导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错误而召开的会议,共有20位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参与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对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遵义会议&濒诲辩耻辞;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谤诲辩耻辞;。然而历史上却并未留存有关遵义会议现场的历史图像,这也促生了画家沉尧伊创作《遵义会议》的动机:历史照片资料的空白是无法弥补的,但好的历史画能达到比照片更可信、更真实的水平,这是一项艰难而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尝试。

  在此之 之前,沉尧伊以&濒诲辩耻辞;长征&谤诲辩耻辞;为主题创作木刻《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1966年)、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尘诲补蝉丑;1976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1988&尘诲补蝉丑;1993年)等多幅美术经典力作,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经验。沉尧伊在创作《遵义会议》之 之初,曾多次重走长征路进行实地考察,走访长征亲历者,广泛征求意见,在深入梳理大量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反复推敲、打磨草图的内容与结构,提炼出丰富翔实的历史细节,进而完成了对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的重塑。

 

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

 

  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是在90年前的1月15日,即农历腊月十一,此时正值严寒之 之际,画面中桌子下方的炭火盆、人物厚重的军大衣、窗外漆黑的夜色以及微弱的灯光等细节刻画,均透露出会议是在寒冷的冬夜召开的。

  画面以错落有致的构图描绘了20人的人物群像,从左至右依次为李富春、王稼祥、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凯丰、朱德、陈云、彭德怀、聂荣臻、刘少奇、邓小平、李卓然、林彪、杨尚昆、刘伯承、伍修权、李德、邓发。人物的关系与肖像群的塑造无疑是创作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在反复观照大量史料文献与人物照片的基础上,提炼不同人物的外貌与神态特征,观察人物习惯性的肢体动作,使得20位参会人员的形象逐渐清晰,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也由此展开。画家将周恩来的形象置于画面的最高点,旁边毛泽东的形象虽处于画面四分之 之叁的位置,但通过刘伯承的动态设计与视线安排,将画面的视觉中心聚焦于此。周恩来另一旁低头阅读文件的是教条主义的代表博古,而坐在门口的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则扭头以表不满,画家对博古和李德人物形象的边缘化处理,以隐喻的方式强调了此次会议的最终结果。

  在画面技法的处理过程中,体现出画家巧妙的构思与扎实的造型能力。画家灵活运用极具硬度的版画线条,结合体积结构与明暗关系,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与雕塑感。从色彩运用角度来看,画家有意识地在色阶上对色彩区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使得画面整体呈现出具有明显变化的暖灰色调,烘托出凝重而严肃的历史环境氛围。

  诚如沉尧伊谈及具体创作时所言:&濒诲辩耻辞;艺术是属于感情的、审美的。它们通过艺术家的一种执着的追求去体现,可视、可听、可心领神会,可以说是明白无误,无以掩饰。&谤诲辩耻辞;这种执着的追求也呈现在画家对历史细节的斟酌与处理之 之中,画面中毛泽东抽取香烟的动作细节,体现出一种拔剑扬眉、蓄势待发之 之势。经沉尧伊考据得知,红军曾于遵义缴获黔军王家烈的&濒诲辩耻辞;白金龙&谤诲辩耻辞;香烟,画面中烟盒的特征正取材于此香烟的样品。除此之 之外,画面中人物的服装设计、人物之 之间的位置安排以及背景墙的马克思肖像等诸多艺术细节的刻画,反映出画家缜密精细的构思与匠心。

 

四画《遵义会议》的背后

 

  一个历史意象的艺术呈现,往往需要在不断打磨和沉淀中走向完满。《遵义会议》主题创作的构思与实践,最早源自沉尧伊1988年至1993年创作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第137幅。在1994年的油画创作期间,沉尧伊拜访了亲历长征的老红军以及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后者曾对沉尧伊的创作草图提出中肯意见,为《遵义会议》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而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沉尧伊创作《转折&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遵义会议》,在1994年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原作基础上,强化以线为主的造型语言,在放大画面尺幅与空间视角的同时,增强了整体空间的纵深感,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原本的坐姿调整为站姿,增加了屋内陈设及屋外场景的细节刻画,相较于原作,画面的构图更具完整性。2020年,沉尧伊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之 之邀,再次拿起画笔创作《遵义会议》,画面主要对毛泽东双手抽取香烟的动作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勾勒出更多真实的历史细节。

  无论是连环画创作中叙事性与情节性的结合,还是油画创作在肖像群的表现中寻求写实意味,都体现出遵义会议强烈的政治性与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从革命历史的现实语境出发,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实现对历史细节的把握,进而从视觉图像表达的层面营造革命意象,展现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回溯与思考,一直是沉尧伊以&濒诲辩耻辞;长征&谤诲辩耻辞;为主题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从&濒诲辩耻辞;史实&谤诲辩耻辞;的细节入手,艺术地呈现&濒诲辩耻辞;史境&谤诲辩耻辞;、表达&濒诲辩耻辞;史识&谤诲辩耻辞;,是历史画创作的灵魂。油画《遵义会议》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革命意象与人物肖像群相结合,以凝练而成熟的油画语言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这一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新时期以来,诸多表现遵义会议题材的力作不断涌现,如彭彬的写实油画《遵义会议》(1977年)、刘向平的水墨画《一九叁五年&尘颈诲诲辞迟;遵义》(1983年)、李平的木刻版画《道路的拐弯处&尘颈诲诲辞迟;历史的转折点》(2018年)以及大型交互式舞台剧《遵义1935》(2020年)等,艺术家们依托多元的媒介、材料与形式实现了对革命记忆的创造性转化,进而通过革命历史事件的重构,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书写着新时代的艺术长征之 之路。

 

 


于洋

  于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理论所特聘研究员,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主题性美术研究、中国画学研究,兼及当代美术评论与展览策划。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合计150余万字,出版专着5种。获&濒诲辩耻辞;啄木鸟杯&谤诲辩耻辞;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金奖等。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22629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意见建议征集邮箱:bjwlyjjy@bjwl.org.cn&苍产蝉辫;邮编:10003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