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2025年第8期推出着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长篇自传《清流》,该作系冯先生回忆青少年时代(1942-1966)在天津五大道租界生活的最新自传,行文质朴儒雅,又暗藏机锋,如涓涓清流般娓娓道来,于平和中见往事,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当代自传体文学的精品,自传以3首序诗开头,显示了冯先生一贯的自序春秋的写作理念:
序诗
一
人愈老
童年的印象反而会愈清晰
就像春天留在草地里的脚印
在寒冬的雪地里神奇地显现出来
这就是
生命的记忆或者记忆中的生命
二
江行万里
在将入大海的一瞬
忽然掀起一个排天大浪
并回首
深情地遥望它
万里之 之外
依然发光
的
源头
叁
没有人能够回到昨天
文字却能记住昨天
并把昨天的风景带给明天
一个人只有经历是属于自己的
如果我自己不写
谁会帮助我记住这些事情?
全文共设&濒诲辩耻辞;祖居不在天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姥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大理道115号&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过年&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父母的家&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小人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她出现了&谤诲辩耻辞;等20章,详细回忆了在天津五大道的生活情景,和谐温馨的家庭,温暖的亲情,动人的初恋和爱情,以及青年时代在天津专业篮球队打球、在作坊里学画、卖画、在天津城搜集砖刻等珍贵生活资料,画面清晰,人物生动,视野宽阔,往昔岁月如在眼前,配以冯先生的3幅珍贵照片和4幅亲笔插画,图文并茂,是一部融故事性、文学性、史料性于一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精品佳作,也是冯先生近年来自传写作的一个高峰。2016年以来,冯骥才先生陆续推出了4部自传作品,《无路可逃》(1966-1976)讲述他在&濒诲辩耻辞;文革&谤诲辩耻辞;十年的经历,《凌汛》(1977-1979)记录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濒诲辩耻辞;借调式写作&谤诲辩耻辞;时经历的人和事,《激流中》(1979-1988)纪录他在8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激流中亲历的社会、文学与生活,《漩涡里》(1990-2013)呈现他介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而《北京文学》发表的传记新作《清流》则从冯先生的人生源头开始记起,补上自传序列的早先部分。相较于前四部自传,该作更臻化境,语言更纯净,画面更清澈,意境更开阔。
文 / 师力斌
冯骥才珍贵影像资料及手绘画
不满周岁的我
母亲生我那年(1942)
自画像(自绘)
我和她第一张合影
在泰山中天门一带画了许多水墨写生
《清明上河图》摹本局部
调查天津砖刻(自绘)